读《包法利夫人》:爱玛是法国潘金莲吗?
爱玛是法国作家福楼拜的小说《包法利夫人》中的主人公,在小说中,爱玛不满足于平淡的婚姻,去追求自己理想的爱情生活,结果爱情破灭,同时耗尽家产,债台高筑,在走投无路情况下,爱玛最后服毒自杀。爱玛的经历,常常让人想起我国古代小说中的人物潘金莲。她们都是美貌不凡的女子,都在用婚外恋寻找感情寄托,比较这两位异国女性人物的悲剧命运,可以给我们很多思考。
二人的命运比较爱玛出生在一个19世纪法国的农庄主家庭,并不比潘金莲好多少。爱玛从小在修道院寄宿学校受过良好的教育,让她有文化、有修养、有才情,然而,她从小生活圈子狭窄,对外面的世界缺乏认识,却偏偏最喜欢读浪漫的爱情小说,对爱情有着不切实际的幻想,这也为她日后的悲剧打下了伏笔。她的丈夫包法利是一个老实巴交的乡村医生,虽然在当地小有名气,家里也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小康生活,但由于包法利生来木讷呆板,缺乏浪漫情调,完全不能满足爱玛对爱情的幻想。于是,“出轨”就顺理成章地出现了,她先是与英俊的年轻实习生莱昂幽会,后来又被情场老手罗多尔夫靠着花言巧语轻松俘获,她以为是找到了真爱,为了“真爱”不惜倾家荡产,大借高利贷,结果最后却断送了自己的性命。
潘金莲出生在一个裁缝家,她“品竹弹丝,女工针指,知书识字”,再加上“眉似初春柳叶,脸如三月桃花”,可以说是才貌双全。但是,她被变卖到上财主张大户家,在张大户家,她毫无地位,经常被主家婆毒打。后来,张大户将她嫁给了家庭贫穷又矮小丑陋的武大郎。她选择了“宁做人贩妻子,不做主人妾”,武松的出现,唤起了她心中爱情的种子,后来又落入了西门庆的圈套,在王婆的唆使下,害死了武大郎,自己也因此惨死在武松的刀下。
从两人的经历来看,有着相同的地方,也有很大的不同。相同之处在于,她们虽然都出身平凡,但上天却都赐予了她们美貌和才情,使得悲剧来得更让人痛心。而且她们心中都有一种对爱情不切实际的向往,这也直接造成了她们悲惨的结局。不同之处在于,潘金莲的经历比爱玛更为悲惨,在封建礼教和道德的束缚下,她完全没有主宰自己命运的能力,她的命运是完全被动的、受人摆布的,她只有维护婚姻的义务,没有追求幸福的自由,更不可能逃婚。而爱玛本可以过上安安稳稳的小日子,但是她用不切实际的幻想,亲手葬送了自己的一生。同时,他们的丈夫夏尔与武大郎也有着明显的区别。夏尔对爱玛是言听计从、百依百顺,毫无原则地信任她,甚至对爱玛的出轨都没有一点怀疑,在爱玛死后不久,他也忧郁而死。武大郎则是一个平庸的市侩之徒,能娶到潘金莲,对他来说只是一个意外,他从来没有真正地去关心她、了解她,更不可能给她幸福。
作者对二人的态度比较从《水浒传》和《包法利夫人》作者来看,对待二人的态度也是不同的。在《水浒传》中,施耐庵对潘金莲没有一点同情,在描写潘金莲的出身之时,书中就说写:“这婆娘倒诸般好,为头的爱偷汉子。”明显带有贬低意味。即便是对她美貌的描写,也更多的是为了突出的她的“淫”。在“万恶淫为首”的封建社会,这样的描写,无疑是给潘金莲贴上反面的标签。然而,在封建礼教下,潘金莲所走的每一步,她自己都是无法掌控的,她内心的压抑和苦闷,小说中却毫不关注,可见,作者认为,潘金莲的命运完全是她个人的原因,与吃人的礼教没有关系。因此,潘金莲的也一直被人们视为伤风败俗的淫妇的代表。相比之下,福楼拜对爱玛是充满同情态度的。有记者采访福楼拜时,他曾说:“我就是包法利夫人。”为什么要这样说呢?这其实是作者在解剖自己。尽管爱玛追求的爱情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幻想,不值得称道,但爱玛从小受到贵族化教育的影响,让她幼小的心灵中萌发了进入上流社会的种子,这也决定了她一生的价值取向。在作者看来,她也只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普通人,她和大多数人一样,都有着一颗不安分的心,渴望冲破一潭死水的生活,期待摆脱平庸,实现自己的梦想。福楼拜通过爱玛这个人物,将人们带入更深的人性层面的思考。
外部因素比较对比这两个人物,我们抛开她们的个人性格,从外部因素来看,她们都是时代的牺牲品。潘金莲死于封建礼教下女性卑微的社会地位,“三从四德”的思想对女性的压制,让女性在婚姻上没有任何自主性。爱玛的时代,虽然女性地位比封建社会有很大的提高,但在婚姻中,女性仍然不能做主,解除婚姻在天主教的文化中是不被认同的,而且在经济上,女性也只能依附男性。这样,爱情与婚姻成为了她生活中的全部追求,她只能靠幻想来维持自己的生活,所以小说中会花很大笔墨描写爱玛望着窗外发呆沉思。
两个有着才情的美丽女子,她们都怀着一个美丽的梦来到这个世界,在自己编织的梦中,最后却悲惨地告别了这个世界。将她们推向深渊的,不单是某一个方面的因素,而是各方面的合力。他们的时代虽然已经远去,但是做一下对比,给人很大的启迪,会让人更好地理解她们的悲剧命运。
[法国服务器网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