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人工作量多寡争论的启示
原标题:法国人工作量多寡争论的启示 来源:环球网
法国总统马克龙近日在公布“法国2030”计划时,批评“法国人的工作时间少于其他国家”,认为“福利和教育模式是法国的优势,但弱点是我们的生产模式已不足以为这种福利和教育模式提供资金支持”,因此他希望法国人可以“更多工作、更多生产”。由于距明年法国大选仅有半年时间,马克龙的这番讲话迅速引起多位总统候选人回应。那么,法国人的工作时间或工作量究竟如何?
“平均每周工作时间”是经常被用来衡量工作量的指标。按照欧盟统计局2020年的数据,法国人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为37.4小时,超过荷兰、丹麦、瑞士、比利时和意大利,低于西班牙、葡萄牙和希腊。根据国际劳工组织2020年的数据,法国人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为35.9小时,与英美相当。尽管欧盟统计局和国际劳工组织各自给出的数据不尽相同,但法国的排位大致相同。
除了“平均每周工作时间”,我们还需要参考更加综合的“每年工作时间”。毕竟法国人的假期较长。根据CNN之前公布的一份多国带薪假期时间长短排行榜,法国以40天排在巴西和立陶宛之后,与芬兰并列“亚军”,而有着“没有假期国度”之称的美国则以25天位居倒数第二。诚然,就每年工作时间而言,法国在全球范围内确实处于较低排位。但若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公布的2020年的数据,法国人平均每年工作时间为1402小时,超过以“勤劳”著称的德国人,在欧洲范围内也处于中等。
由此,至少从表面上看,法国人工作时间、工作量小的说法并不周全。从实际情况看,上述说法更是站不住脚。
第一,与通常被认为的“慵懒低效”形象不同,法国人的劳动效率很高。按照欧盟统计局2020年的数据,法国是欧洲每小时工作生产率最高的8个国家之一,超过芬兰、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不少人一提到法国和法国人,就认为是“浪漫”的代名词。实际上那是法国文学和影视作品的误导,其所描绘的并不完全是法国人的现实世界与真实生活。
第二,法国劳动法中的一些规定,例如每周工作35个小时,只是针对企业的“雇员”,比如工人、文秘和非管理层的岗位,而非“干部”。换言之,假如员工薪水上涨、进入“干部”行列,同时也就失去了劳动法对35小时工时限制的保护。这也是为何法国不少机构甚至出现员工由于业绩突出获得晋升为“干部”的机会却主动放弃升迁的怪现象。而管理层创造价值的能力是不可小觑的。
至于法国经济不足以支持现有福利制度的说法,其实陷入了一个“误区”。
对“退休金库难以为继”这个现象,很多法国人以为是总体退休金管理金库亏空了,要靠纳税人的税收和国家财政去支持,其实并不尽然。根据法国负责退休金制度事务的国务秘书的一份报告,笔者计算发现,如能将所有退休制度加以合并,即可消除相关退休金库的赤字。并且与很多人的想象不同,法国的各类退休机制并非常年亏空。我们也无法从法国的总体人口出生率上找到事实支撑。法国的新生儿出生率在欧美国家中处于一个较高水平——平均每个妇女生2.10-2.15个孩子,这个出生率足以确保法国总体人口替代,支撑包含养老制度在内社保体系的良性可持续运行。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根子在于法国不同特殊工种之间的“在职/退休人员比”失衡。以法国全国铁路总公司为例,这是法国实施特殊退休制度的一个代表性行业,也常常是大罢工的主力军。法国铁总目前在职员工有14.3万人,而退休人员有26.1万人,在职/退休人员比是0.55:1,比全国平均值1.70:1整整要低1.15个点。在人口出生率得以确保且退休年龄已经延迟的背景下,法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可持续性在理论上已有保障。下一步应该做的是对不同行业加以协调,尤其是出台强有力的政策,旨在扶持在职/退休人员比严重失调的行业。
法国这番对工作时间和工作量的争论,对我们当下和未来围绕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启示有四:一是对工作时间或工作量大小的探讨,要更多地从“里”出发而非仅限于“表”,需对各个指标加以综合考量以避免偏颇。二是给出去的福利难以收回,因而在实施之前需慎重调研,注重效果模拟。三是可以考虑借鉴法国干部/雇员的“工时双轨制”。四是可以研究法国的“在职/退休人员比”失衡现象,未雨绸缪、确保我国退休制度的可持续性。(赵永升,作者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法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法国服务器网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